雨水“嘩嘩嘩”的從頭頂上落下,炮彈在附近炸開總能掀起一片片爛泥四處飛濺,或者是鮮血。
一架戰機沖破雨幕從空中俯沖下來,“噠噠噠”的打出一排子彈,彈雨在蘇軍士兵中激起一陣慘叫和腥風血雨,飛機又抬起機頭呼嘯而去……能在雨天做到這樣必須得是德軍的王牌飛行員,他幾乎是憑著感覺或是地面一點模糊的影子判斷飛機的高度然后實施攻擊。
然而,冒著這么大的風險對步兵展開進攻是否有必要?
此時的舒爾卡顧不上這些,因為他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前方的雨幕中,對面同樣也傳來陣陣坦克馬達的“隆隆”聲。
與之前坦克戰不同的是,此時德軍裝甲團避無可避……因為他們的任務就是擋住基輔有可能突圍的軍隊。
當然,這在命令或者也可以說是任務針對性上有些錯位:
克萊斯特上將是在以為蘇第9軍不在基輔的情況下下達的這個命令。
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么這個命令當然是對的,因為第11裝甲團完全有能力擋住任何一支突圍的軍隊,包括戰斗力強悍的蘇軍第5空降旅。
問題是,這是蘇第9軍,一支擁有五百余輛坦克的蘇第9軍。
如果克萊斯特上將知道這一點的話,他當然不會讓第11裝甲團正面硬捍,他會像之前一樣利用德裝甲部隊的高機動性采取靈活的戰術。
只可惜克萊斯特此時在第聶伯河東岸正指揮著第1裝甲集群全力追殺蘇南方面軍并朝羅姆內挺進,他還沒有收到來自基輔的戰況報告。
艾貝哈德上校不是克萊斯特,他只知道自己的任務是將一切敢于突圍的俄國人打回去,否則就有辱自己的使命。
于是……
德軍一個裝甲營帶著一個營的步兵勇敢的迎上了一眼望不到頭的蘇軍,他們在不知道敵人有多少人,只知道對方的坦克的馬達聲就像是海嘯似的朝他們涌來。
準確的數字,是德軍一個裝甲營43輛坦克對陣蘇軍第131摩托化師的112輛坦克。
另一個方向,正趕來增援第二裝甲營就被從西南面突圍而出的坦克第35師200輛坦克給攔住了。
在舒爾卡眼里,就是雨幕中漸漸的伸出一根根黑洞洞的炮管,然后德軍的一輛輛坦克就出現在蘇軍戰士的視線中。
“停止前進!”韋尼亞科夫大尉大喊。
“停止前進!”
“停止前進!”<